夏日的午后,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围坐在科学角,目光聚焦在老师手中的彩色纸杯装置。当老师轻轻吹动这个自制风速仪,旋转的指针在刻度盘上画出优美弧线时,三十双眼睛瞬间被点亮——这不仅是简单的玩具,更是一把打开气象观测世界的钥匙。
在开展科学活动前,教师需要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。引导孩子观察窗帘的飘动、树叶的摇晃,启发他们思考:"为什么今天操场上的风车转得特别快?"通过《风之绘本》共读,孩子们初步建立气象观测概念,为实验做好认知铺垫。
实验材料遵循"安全可触、环保再生"原则:每组配备2个镂空纸杯(直径8cm)、30cm吸管、木质串珠(直径2cm)、圆形卡纸、塑料图钉。特别选用圆头安全剪刀和可水洗颜料,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。刻度盘制作环节中,孩子们用不同色块标注"微风""大风"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符号。
第一阶段:组件认知与拼装
教师示范串联关键部件:将吸管垂直穿过纸杯中心孔,底部用串珠配重固定。这个环节重点培养空间方位认知,孩子们在反复试错中理解重心原理。当小雨尝试将吸管横向插入失败三次后,终于领悟"垂直"的真实含义,兴奋地举着平衡的装置向同伴展示。
在户外活动区设置对比实验组:一组使用标准风速仪,另一组操作自制仪器。孩子们分组记录不同时段的数据,发现当国旗飘扬角度达到45度时,自制风速仪的红色指针会指向"大风"区域。这种具象化对应关系,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量表概念。
延伸至家庭观察任务:孩子们带着自制风速仪比较楼道通风口与树荫下的风力差异。朵朵在观察日记中用贴纸记录:"电梯口的风能让纸杯转五圈,和妈妈晾衣服时的风一样大。"这种生活场景迁移,有效强化了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。
当实验出现预期外状况时,恰是教育契机的最佳切入点。某次户外活动中,孩子们发现无风状态下风速仪仍在缓慢旋转。教师抓住这个认知冲突,引导他们思考:"?"通过触摸吸管材质、检查装配细节,最终发现是金属图钉的镜面反射产生光影错觉。这个过程完美呈现了"观察-假设-验证"的完整科学探究路径。
数据记录采用多模态方式:除传统的表格填写外,鼓励孩子用肢体模仿不同风力等级——张开双臂模仿大风中的树木,指尖颤动表现微风拂面。这种全身参与的学习方式,帮助幼儿在动作记忆中内化科学概念。
经过三周的持续观察,孩子们自主创建了"班级气象站"。每日值日生负责更新风速数据,并结合温湿度计进行简单天气预报。这个过程中,他们不仅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,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。在季节更替主题活动中,幼儿将风速数据与落叶量、服装变化建立联系,形成初步的跨学科思维。
家长反馈显示,83%的孩子在实验后主动关注天气变化,65%的家庭开始共同制作其他气象仪器。这种家园联动的教育效果,远超单次活动的预期。当孩子们指着旋转的风速仪说出"东南风三级"时,他们已然迈出了成为小小气象观察员的第一步。
当最后一片秋叶飘落时,幼儿园走廊里陈列着二十余个形态各异的风速仪。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,记录着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诠释。在STEAM教育理念下,简单的科学实验正在孵化未来的问题解决者——他们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,用灵巧的双手验证猜想,在每一次仪器转动中,悄然种下理性思维的种子。